近日,一位大学生的帖子意外“破圈”,收获40多万点击和大量热情评论。帖子的内容很简单:老家村支书邀请她注册村里的“村级服务平台”。一个小山村竟然还搞起了数字化?好奇之下,这位大学生点开了平台上的村民帖子。里面不仅有村庄各处的实拍照片、村支书对民生意见的及时回复,更有许多真实的村民留言。“在一个小程序上看见老家的新面貌,有一种新奇的熟悉感”,他这样描述道。
跟帖中,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表达了类似的触动。他们通过这个小小的数字窗口,观摩着村民分享的生活细节、喜怒哀乐,了解到家乡正热火朝天地修公路、做电商、办民宿。曾经抽象的“乡村振兴”概念,在此刻变得真切可感。
这个“破圈”的帖子,为我们理解和建设数字乡村带来了三点启示。
一是不要小看“乡愁的力量”。借助数字技术构建“赛博故乡”,强化城乡情感纽带,是数字乡村的基础功能之一。过去几十年,城市化、工业化浪潮奔涌,大量村民离乡成为“新市民”。虽然他们在城市扎根,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从未消散,许多人依然心系桑梓,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回馈家乡。“村级服务平台”这样的数字平台,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村情乡貌的便捷窗口。就像评论所言:“第一次了解到,原来乡村振兴已经落实到这个地步了,真的很感动”,“我从小在城市里出生,但爸妈一直想退休后回老家居住,现在我理解他们了”。
二是必须重视“真实的力量”。数字平台唯有扎根乡土、服务民生、展示真实,方能赢得群众信任与认同。过去几年,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。部分地方在推广数字工具时,出现了简单粗暴、层层加码的“指尖形式主义”,导致一些小程序沦为内容空洞、无人问津的“数字摆设”,陷入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的窘境。此次“村级服务平台”能够出圈,关键在于平台上涌动着大量源于乡村生活的真实内容,成功激发了年轻人的共鸣。正是包容性的平台设计、对乡村逻辑的尊重吸纳、对村庄事务流程的数字化再造,才让村民们得以在平台上放心表达关切、参与讨论。正是基层干部将村民心声落到实处,并通过数字平台以可视化、可追溯的方式清晰呈现,才使得这些“可爱的农民和书记”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三是坚定相信“年轻的力量”。数字技术与乡村建设相辅相成,数字平台与村庄主体相互成就。在这一过程中,年轻人作为建设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。他们不仅是平台的管理员、运营者,更已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引擎。在数字经济领域,他们是直播带货、电商运营、智慧农业的先行者;在数字治理层面,他们是优化流程、提升效率、促进基层民主的推动者;在数字文化方面,他们是挖掘乡土文化、创新表达方式的生力军。数字技术降低了参与门槛,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以从“线上围观”家乡变化,到“深度理解”乡村逻辑,最终“亲身投入”振兴实践。
数字平台的线上繁荣,离不开线下社会治理和产业基础的坚实支撑。我们观察发现,那些在平台上敢于真实展示面貌、有效组织动员村民参与的村庄,在线下也往往实现了治理有效、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。这说明,数字工具的价值并非孤立存在,而在于深度嵌入并赋能基层治理体系。线上平台的高效运转、信息透明与广泛参与,必须与线下组织有力、服务到位的治理实践紧密融合、同频共振。唯有如此,数字乡村才能真正打通从“云端”到“田间”的最后一公里,将“赛博故乡”的便捷与温情,转化为“希望田野”的繁荣与活力。
(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) 配资炒股官方
维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